花开的味道

  • A+
所属分类:小小说月刊2006年

他住在十八楼。十八楼是这栋房子最上面的一楼。

  他在这栋楼里已经住了十年。但对大楼里的人,除了自己的家人,却一个都不认识。

  他觉得很无奈,想改变这种状况。毕竟,住在一个南钢筋水泥构筑成的人情沙漠里,还是会感到孤独的。他向老婆说了,老婆也深有同感。

  于是,他们坐下来制定了一个怎样与这栋房子住户来往的计划。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们认为,这栋房子住户太多,要与周围的的人熟悉,必须要有侧重点,即从邻居着手最为恰当,然后再从邻居扩展到其他的住户。

  从邻居着手,最方便的当然是门对门的那一家。

  就像特务在进行秘密活动一样,经过明里暗里的实地勘查,他们终于弄清楚了对门那家人的人员组成情况和出行规律。那也是一个三口之家,两个三十来岁的大人和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两个大人在公司上班,女孩在一个全日制寄宿学校上学,除了周末,很少回来。这户人家与他们一家平时在楼梯口上见到时,都还能点一下头,互相向对方作一个微笑,算起来也算比较熟的了。

  基本情况摸清了,下一步就是接触。老婆说,要想出一个很自然的、完全引不起别人怀疑的接触行动。怎么办呢?两人想了一天,觉得还是借东西比较好。借什么呢?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这些小东西在楼里就可买到。最后,还是儿子想得比较周到,他说,干脆就借学习用品吧。两人觉得不错,就决定去借学习用品。

  派谁去呢?这又是一个问题。大人去似乎有点唐突,叫儿子去,他却不太好意思。经过一番动员,最后还是决定儿子去。儿子才8岁,开始死活不愿去,后来工作做通了,倒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径直就开了家门,走到了对面那家人的门前。

  门是关着的,防盗门厚重得就像一扇记忆中永远没有开启过的墙。两夫妻偷偷地躲在自家门缝里看着儿子敲响了那户人家的门。

  他们想,只要儿子一敲开了门,儿子就可以向那家人借一点学习用品回来。等过了两天,儿子去还东西的时候,他们两个大人就可跟着过去,向人家表示感谢。在表示感谢的同时,因为是第一次上门,他们就可以为别人的女儿买点小礼品过去,作为见面礼。礼品一收下,大家就会熟悉了,以后的来往肯定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果然,门一开,对门男主人探出了头。见了他们的儿子,也是先问了来意。听明白后,那男主人果然就转身从里屋拿出了儿子所要借的东西。

  一会儿,他、老婆、儿子就在家里庆祝第一步行动的成功。明天是周末,他们决定,第二天就去买点东西,去答谢人家。

  但第二天,他公司里有事加班,没办法,就只好拖了一天。第三天上午,他和老婆专门上街精心买了一点小礼品。下午,觉得时候差不多了,他、老婆、儿子,三人就站在了对门人家的防盗门前。

  他亲自按响了门铃。

  他们都有一点激动,心里都想,他们在这栋楼里的第一户今后会比较熟悉的邻居不久后就要诞生了!

  随着门铃的响声,门开了,一个人探出了头来。

  找谁?他问。

  他顿时傻了眼。这个人五十多岁了,他以前并没有见过。

  这户人家的主人呢?他问。

  我就是呀。那人回答。

  你?主人不是很年轻吗?他说。

  噢,你说的是以前那家哟。他们昨天就搬走了。门里面的人回答。

  搬走了?他和老婆面面相觑。

  是呀,我是今天上午才搬到这里来的。那人有点不耐烦了。

  他失望地与老婆、孩子回到了自己的家。

  一会儿,他们的家门被人敲响了。他们开了门,是对门刚搬来的那人。

  那人走了进来,说,那户人家移民到国外去了,他以前种了好多花放在阳台上,没办法带走,我来时,他叫我问一下你们要不要,如果要,就送给你们了。

  阳台上有花?他和妻子对望了一眼,两人马上去了对门阳台,一看,果然有几十盆花正在夕阳的照射下开着各式各样美丽的花朵。这些花散发着强烈的香味,几乎把整栋楼都笼罩了。

  那人说,走的那户人家说其实他知道前几天你们的儿子来跟他借东西是为了什么,他也早就有了那种想法,只是一直因为习惯和防备心理,没有采取行动而已。没想到等你们主动了,他却走了。所以就只有送上这些花来表示他的心意。

  那人说完,却问他们,走的那人想对你们干啥呀?

  他和妻子对视了一眼,笑着说,没什么,他就是叫我们把这些花分一半给你而已。

  那人听了,一脸迷惘,说,分一半给我?他走时为什么不亲自对我说呢?

  这我也不知道,他一边闻着阳台上花开的味道,一边和妻子看着那人微笑。

  

  (地址:拉萨市民族路12号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 邮编:850000)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