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画鲤》

  • A+
所属分类:小说月刊2014年

《画鲤》在《小小说大世界》2012年第12期发表之后,被《金山》和十几家文学网站转载,获得了第十一届中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年度评选二等奖,又被吉林延边出版社收入了《2014年高考题库》,先后被吉林、黑龙江、辽宁、湖南、湖北、河北、浙江等二十余个省市作为高考模拟试题。

  某著名评论家评价此文“在打工大军蜂拥城市的今天,鲤鱼归龙门,具有超强的现实意义……”一篇小小说,发表后能获得如此高的关注,是我始料未及的。

  2012年下半年,我对小小说创作几近达到了疯狂的程度,满脑子都是小小说的人物和情节,吃饭想、睡觉想,甚至开车在路上等红灯的几十秒钟,脑子里还在构思小小说。

  穆三爷的原型起初来源于一个听来的细节:说有一个书法名家为了帮助寒门学子完成学业,屈尊主动上门,将自己的书法作品送给了那家人,果然帮助那家人渡过了难关。

  当然,作为一篇小说,光有这个细节是远远不够的。可这个细节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挥之不去,我总感觉有故事可挖,但怎么挖、挖什么却一点谱也没有。

  也就是说,当时的思路还停留在素材中,无法翻不出新意,如果勉强写出来,不仅糟蹋了素材,而且落入了俗套,连发表的机会都没有。

  那时候恰巧有个朋友给我寄来了几本杂志,其中一本就是描写打工生涯的,讲述了打工者的艰辛以及对家乡、对父母、对土地的眷恋之情。我逆向思维地想,为什么打工者不能回家创业,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把家乡建设得更好呢?

  “鲤鱼归龙门!”一个念头陡然在我的脑海里闪现出来,我的思路豁然打开了。若把“鲤鱼跃龙门”和“鲤鱼归龙门”对比着写,不就是一篇很好的小说吗?思路一通,写起来也比较顺手。

  可怎么把送书法作品的细节融入其中呢,我一下子想起了笔记体小说,用送书法作品的细节穿针引线,把两种思想连缀成一个整体。因为我生活在旗镇,对这里的环境、人文比较熟悉,描写起来有底气,这也使我后来的一系列传奇小小说有了场景。

  因我年轻时喜欢书法和丹青(当然现在早就都还给老师了),所以,我在设计穆三爷的形象时,就把他描绘成了丹青高手,专门画鲤,出神入化:“鳞片微张、尾鳍轻划、根须颤动、双目含情。仔细谛听,耳畔时时有潺潺水声;空中处处有淡淡花香。”用通感手法把穆三爷的画鲤功夫尽情渲染了一番。

  有人说“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当然,《画鲤》也不例外。在刻画穆三爷形象时,我着意刻画了他的性格——善良、不畏权势、高瞻远瞩,使穆三爷的形象瞬间从纸上立了起来,好像这位老人就站在我们身边,手捻须髯对着我们微笑一样。

  结尾我没有选择欧·亨利式的V型反转,而是采取了大量留白的方式,从结尾看,混不下去的哥俩,前途似乎堵住了,可新的道路又展现在眼前,所以他们才会仆然跪倒,痛哭流涕……

  说到这里,创作经验谈不上,教训却蕴含其中。如果给读者一点感悟,我心足矣。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