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除了孤独,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 A+
所属分类:小说月刊2014年

多年以后,再次打开《百年孤独》的时候,我将会回想起第一次读完它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老师从讲台上传来的英文已经变得虚无缥缈,而我的脑海里尽是呼啸的狂风,席卷着漫天黄沙。

  在这一切混沌之中,有一个极其微小的点,如同大海上即将进入漩涡的木船——奥雷里亚诺坐在屋里,手捧梅尔加德斯的羊皮卷,带着布恩迪亚家族百年的孤独永远地消失了。

  在看过中文版《百年孤独》之后,一直想写一些什么,因为很久以前看西文版时的那种混沌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遗憾感,是一种无力感。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我终于明白,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魔幻现实主义,他们最终只可能是他们自己,仅此而已。

  坦言之,《百年孤独》是我自己的第一本西语原文小说,是家人送给我考入西语专业的礼物。说来惭愧,两年后,直到我最终踏上马德里的土地的时候,我才看完它。而就在那时,小说带给我的那种混沌感便铺散开来,一直延续到2013年的夏天,我看完中文版为止。

  后来我明白,那种混沌感是因为书中一遍遍地闪回,一遍遍地把你带到主人公所经历的事情,让你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是的,就是那一种幻觉、那一种留恋的味道、那一种面对现实不知所措的迷茫,以及那种似乎早已经知道自己命运的无力感,构成了整部小说的基调。

  这种基调,阿联徳延续过、拉波尼奥延续过、贝塞拉延续过,很多拉美作家延续过。而在马尔克斯的时代,正如他自己说的,他写的是哥伦比亚的一章,而其他作家写的也是他们本国自己历史的一章。这些是赤裸裸的现实,也是血淋淋的教训。

  不得不说,马尔克斯在用他们自己的文章来表示对于自己国家的热爱和无奈,对于自己土地的热爱和无奈,以及对自己人民的热爱和无奈。

  原文中的阿尔卡迪奥的内心活动,道出了整部小说给我的最终感觉,没有恐惧,只有留恋。因为从历史来看,拉丁美洲昙花一现过、繁荣过、富强过,但是最终却落得个如今的荒芜下场。正如书中所说的:“羊皮卷上所记载的一切永远至永远都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是的,拉美的历史不会再有第二次,而他们的文学也不会再有第二次,纵使巴尔加斯2010年获奖了,那也只不过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回光返照,因为如今的拉美,再也没有力气掀起如此大的波澜了。

  我曾有幸踏上拉丁美洲的这篇土地,也曾有幸了解过目前拉美的现状。我引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满目疮痍。连片的贫民窟,强盗横行,尘土飞扬,只有市中心孤零零的几栋高楼才能显现出些许的现代味道。

  现在的拉美,也许只是一个行尸走肉而已,一个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孤独老妪。

  我们说,拉美的小说里面有他的历史,《百年孤独》也不例外,在阅读时,整部小说就是哥伦比亚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感叹。

  其实谁都会感到孤独的,人本来就是单独的个体,然而在书中生命和爱的那种传承,可能在我们这个时代永远都不会出现了吧。这便是极致的孤独,最终的孤独,可以预见的孤独。

  然而不幸的是,也许马尔克斯呐喊了、愤然了、悲痛了、遗憾了,他最终也只能是他自己而已。他最终也只能无奈地远走他乡,并最终在面对死亡的行刑队前回忆那些年代久远的事情。因为拉美的太多人在写出一部部作品之后便沉寂了,便安逸了,便不知所踪了。

  《百年孤独》的成功,不是因为他的晦涩,也不是因为他在问题上的创新,是因为他的预见性,也是因为他的讽刺性和真实性。这是我们在看其他拉美文学时能够感受到的,因为最终,他们都只是他们自己而已。

  夜阑的寂静,让时间感觉凝固,翻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最后一章,兴奋仅仅只是一瞬间。很像一个孤独的行者,终于走完一段漫长而期待尽头的苦旅,却突然迷失了方向。瞻望回程的忐忑,让人茫然而陌生,弥漫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夜不能寐。

  书,大体可分为水与酒。水清淡甘冽,解人乏渴,助人汲取营养;而酒浓烈绵厚,可提精神舒快意,让人心驰天外,豪情万端。而被称为药的书,定是世上奇书,晦涩婉转,高深莫测,初读或许不知所云,深读才知寓意深邃,曲径通幽。

  而在我看来,《百年孤独》就是这样的“读”药。从初读与其昭昭,昏昏欲睡,到独上高楼,渐入佳境,再到“相看两不厌”,我为书狂。我染上“读瘾”过程大约有一年时间。

  我从来没有为读本小说而如此的辗转反侧,也没有为读小说,而将书本画满勾勾道道,写满注脚。确切地说由于我天资不高,读这本书相当受折磨。

  如果说这本书是药,开始就是一瓶安眠药,何时睡不着,随手翻几页,便会睡意弥漫,两眼无神,托梦周公。

  突然有一天,感觉脑海灵光一闪,书中呆板的人物突然显现在眼前,那遥远家乡“马贡多”的故事,在一个生动的叙述者的口中,娓娓道来。特别是静谧的夜中,会有来自遥远的感觉,让我也融入故事中的情节,于是这书又成了一剂兴奋药。

  很迷恋马尔克斯叙事的独特语调,没有华丽词藻,也没有故作深沉的铺垫,常常长驱直入,直奔主题,但处理得十分恰当,让人感觉厚重。尤其深入书中后,每句话都值得咀嚼。

  类似“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上校仍会想起他的祖父带他去见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种“将来时的过去式”叙述已成为经典,也打造了马尔克斯“创造语法”。

  无论是梅尔加德斯的羊皮卷也好,狂风呼啸也好,都是作者留下的一个意象。如同吉普赛人手中随风而响的铝片、奥雷里亚诺第二家里疯狂繁殖的牛马。

  每一个意象都带着神秘感将人深深吸引,有时像是真实的历史,有时又像一个虚构的故事,虚虚实实之间读完,抬起头竟已觉无论魏晋了。

  庇拉尔·特尔内拉说,“我不用纸牌就可以看透布恩迪亚家人的命运”,这是她迟暮的时候说的。还有一句,是她在稍年轻时说的,在阿尔卡蒂奥还在做着自我介绍的时候,她就说,“不用说了,我一看你的眼睛,就知道你是布恩迪亚家的人”。

  而她说这些话的原因,就是深埋于每一个布恩迪亚家人眼眸背后的孤独。

  这个历经百年的家族,从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开始,直到第八代为止,都生活在仿佛是宿命一般的孤独之中,而他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与孤独做着至死不休的决斗,却在终点都与它相依为命。

  何·阿·布恩迪亚终生都在寻找通向新自由世界的大路,研究炼金术、银版摄影,而暮年时却只能被绑在栗树下喃喃自语;奥雷里亚诺上校不断地发动战争,年老时的他却将自己锁在房间里制作小金鱼;阿玛兰妲费尽心思得到自己的爱,同时也赢得了许多人的钟情,然而最终也只能一遍一遍地缝补自己的寿衣,并在寿衣缝好之日魂归西天;丽贝卡的内心蕴藏着整个家族中最深沉的勇气,然而仍旧在长满苔藓的房间中孤独终老,逐渐被人遗忘;曾经极度好客的梅梅,爱情亦是轰轰烈烈,在花季依旧时却永远封住了自己的嘴,至死也未说一句话……

  直到最后一代子嗣被蚂蚁吞噬,整个马孔多消失在飓风之中,他们都未曾逃脱从出生开始就伴随他们的命运。

  博尔赫斯曾评价《百年孤独》是一部最能体现西班牙浪漫主义色彩的书,通篇几乎没有爱情,却甚为浪漫。

  细细想来,正是孤独造就了这种浪漫。孤独并不是可耻的、需要摒弃和践踏的,书中的每一个人经过的挣扎,最终都在孤独里找到了依靠,对于他们来说,这甚至比爱情更为可亲。

  对于他们来说,除了孤独,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亲爱的孤独。当他们这么想的时候,就已经足够美丽、足够浪漫了。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