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煮狼》:煮狼的女人爱牡蛎

  • A+
所属分类:小说月刊2014年

关于烹饪的文章,恐怕经常会有这样的问题。要么是天花乱坠的味觉感受,要么是一板一眼刻板如课本的说明文。写得精妙的文字,或者能够游走于这二者之间,或者寻找黄金分割点,能搔到舌头和胃的痒处,又不至于人们口水汪洋了,却只能兴叹,这便是一篇难得的佳作了。

  费雪写的做饭和吃饭,在西方人眼中,大概就已经达到这个标准了。但是我们一副中国肠胃的人看下来,恐怕口水不会那么恣肆。《给牡蛎的情书》看来看去,除了生食,就是用奶油或者牛奶来煮。

  牡蛎本身就感肥润,再加上奶油和牛奶,想起来就是鲜花着锦的一派景象,不习惯肥腻口味的人,大概难以接受。当然如果像加菲猫一样喜欢千层面之类奶味浓郁的肥厚食物的话,那按图索骥地做上几道费雪菜谱里的牡蛎,应该还不错。

  写食物首要的不是灵活的笔头,而是灵敏而诚实的舌头,还有坚固如磐石的记忆。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的牡蛎味道,费雪都记录下来,即使是生食,不同的海域牡蛎味道也是不一样的,这的确需要探针一样灵敏的味觉。博物学家可能会因为她提到的牡蛎金属味道,而对相关的水域产生兴趣吧。

  我更喜欢费雪的《如何煮狼》,虽然我看到最后也没有出现令人激动的把狼洗干净去腥下锅的情节,但还是比《给牡蛎的情书》包罗万象多了。其中洋溢着一股“战时生活小百科”的火热劲,总会让那些身着长裤和男士衬衫的战时女性的形象涌上心头。

  费雪不停地在行文之间,加上自己时隔几年之后重读的感受,好像一个女性在发福之后,看自己过去的照片,边翻看边发出种种感慨。

  在战时,一切的出发点,是要节约再节约,快速再快速。我辈愚昧,从头到尾,“狼”的形象都让我有些困惑,不知究竟指的是生活的艰辛,还是意志的无力,抑或是其他?大概是喜羊羊和灰太狼看得太多,以至于对狼的传统形象有了隔膜。也许,就是战争本身?

  说到生活的艰辛,战时因为能源紧张,所以要悉心计算煤气和电力的用量,这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倒是颇不陌生。不管是唱高调的低碳生活,还是蚁族蜗居族们不得不低姿态的生活,这些经验都颇有借鉴意义。

  不过如果要照单全收,还是应该小心。这本书保存着彼时的营养观——不得不说,和今天的区别还真不小。

  费雪热爱将一次做很多蔬菜的菜汤存起来,还会把汤灌到玻璃瓶里一直保存。且不说费雪阿姨熬煮出的菜汤味道如何,单看上去就觉得里面的菜都已经熬烂,营养大多在熬煮的过程里流失了,把汤放在冰箱里保存起来这个做法,还真是很难让人觉得会有多好喝。

  费雪还教人们一次煮很多菜汤,第二顿第三顿慢慢吃。这种剩菜里貌似硝酸盐会很多,对身体不太好吧,而这据说是符合当时的营养观的。看来营养和卫生的标准都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费雪这本书还真是有记录的意义。

  作为一个爱吃的行家,费雪的食物口径很大。她能做相当正宗的中式炒饭,还自己做XO酱。真不知道,有这样的女神引路,为什么最后在北美流行的还是奇怪的左宗棠鸡、酸甜肉之类充斥了“熊猫特快”和其他中餐厅的菜品。

  她的每一章的开始,都葆有欧洲文艺阿姨们热爱的题记风,会给每种食物都找到一个名作当中的句子,把读者带入一个她设定的场景之中。

  这种文艺气息,对于厨房里的绝望主妇们,可能是在锅碗瓢盆与烤箱煤气炉之间的一只救赎之手,可以让她们在生活的琐碎之中,找到少女时代的幻想和希望,让食物里灌注爱心,而非怨念。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