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艺术”的胜利

  • A+
所属分类:小说月刊2007年

张颉:(以下简称“张”)德北,首先,我受王双龙主编的委托,代表《小说月刊》祝贺你荣膺第三届金麻雀小小说大奖。你能和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金麻雀奖的设立及历届颁奖的情况吗?

  于德北(以下简称“于”):好的。在我国的小小说的兴起、发展与壮大和一本杂志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本杂志就是《小小说选刊》。二十几年来,《小小说选刊》见证了中国小小说创作所历经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整整一代小小说人的辛勤耕耘,努力及奋斗,就是这样一本刊物,这样一代人,他们共同奠定了中国小小说的最坚实的第一块基石。《小小说选刊》在郑州,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州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小小说大本营”,也可以说是小小说的圣地。《小小说选刊》隶属于郑州市文联,在郑州市文联辖下的小小说产业除了“选刊”,还有“小小说网站”,“小小说学会”,《百花园》,小小说原创、《百花园·中外读点》,《小小说出版》等组织、媒体,加上自己的创作队伍——百余名优秀的小小说作家,数百名小小说作者,自己的读者队伍——每月近60万的读者和这60万读者所辐射的数以百万计的阅读流量,可见小小说绝不是先前人们所认为的“小儿科”、“小玩意”、“小把戏”,而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鲜活的生命体,大有与鲲鹏同冲天宇的气势。“金麻雀奖”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必然条件下产生的小小说界最高奖项。第一届“金麻雀奖”颁布于2003年,因为是第一届,承担着总结历史的重任,所以该奖项奖给了10位作家,在这10位作家里,既有王蒙、冯骥才这样的文坛宿将,也有专以小小说创作为主攻方向的王奎山这样的小说制作精英,更有以陈毓、侯德云为代表有的“全新势力”,他们共同为中国的小小说创作圈定了一个高度。第二届是2005年,有五位青年作家获奖,其中不乏刘建超、蔡楠、宗利华这样的实力派作家。今年颁布的是第三届,老作家中有聂鑫森,中青年作家有谢志强、孙春平、陈永林,依然是五位。“金麻雀奖”不是单篇的创作奖,而是成就奖,所以意义与《小小说选刊》两年一度的“优秀作品奖”有所不同。

  张:本来《小说月刊》准备拿出绝对大的篇幅编辑一期“金麻雀专号”,但由于受时间等条件的限制,组稿上有一定的困难,比如和你同时获奖的辽宁作家孙春平就未能在这次展示中露面,这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于:在此之前,孙春平老师和我通过电话,对《小说月刊》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最近一段时间工作忙,而创作又不是挤牙膏,随时用随时就可以挤出来,他表示,等有了好的想法,一定补上《小说月刊》的这场豪华盛宴。

  张:《小说月刊》作为一本新锐的小说杂志,立足吉林,面向全国,一直关心、关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动向。你是吉林籍的作家,能否和大家详细谈谈中国小小说的发展情况。

  于:许多评论家在评论小小说的时候,都说过这样的话,说“小小说在中国古以有之”——《世说新语》、《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里的一些篇什,都可以为这一说法佐证。冯骥才在《中国小小说典藏品》的序文中也说:“面对那些艺术性极强的小小说,比如《聊斋》中的名篇或是欧·享利的《麦琪的礼物》,我不但说“小小说”不小,还要说:“小小说完全可以成为大作品;珍珠虽小,亦是珍宝。”小小说的渊源不能谓之不深。但是,小小说做为一个独立的文体被国人重视,应该回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先锋文学验证知识分子内心难以压抑的狂燥的同时,绝大多数的平民阶层也在找寻着自己的精神寄托。在这次重大的分流中,一部分人选择了“伪美文”,并一路奔向媚俗文学的“大泽”;一部分选择了平和的消遣,在“故事会”这样一棵根基深厚的浓荫下观看别人的悲欢离合;还有一部分选择了艺术灵魂下的再洗礼,孜孜不倦地向文学殿堂的更朴素的根本迈进。先锋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主义,包括小小说,无不以新的面孔,全心全意地陪伴在这些旅行者的身边。可惜的是,在这些所谓的“新生事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一些“事物”过早地成了纪念碑,并渐次退出人们的主流生活。小小说没有!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小小说以一种极为轻灵的姿态——短小、精练、节奏快、结尾突出、出人意料——风糜大江南北。说它轻灵,不单单是形式,包括名字,“微型小说”,“精短小说”,“一袋烟小说”,“一分钟小说”……林林总总,应接不暇。可以说,小小说从一开始就保留了小说家族的族徽,又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游戏规则”。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白小易、沙黾农、凌鼎平、刘国芳等等,其代表作品有《客厅里的爆炸》等。随后,《小小说选刊》、《精短小说报》(即《小说月刊》的前身),《微型小说选刊》等专业刊物的问世,奠定了小小说在中国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小小说选刊》,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不但壮大了自己的创作队伍,读者队伍,也注重培养自己的理论家。现在,南方几所大学中文专业都开设了小小说选修课程。小小说也越来越受到主流文坛的关注, 2006年,中国小说学会把小小说列入其排行榜,就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明。

  张:那天,我去了位于长春北部的一个小区,那里的一个60左右的修自行车的老人是我的熟人,是个球迷。并且,他最爱读的就是《小说月刊》和《小小说选刊》。我问他为啥看这些,他说故事好,耐看。

  于:《小小说选刊》主编杨晓敏有一个著名的理论观点,那就是“小小说是平民的艺术”,这一理论得到了小小说作家、评论家、读者的一致认可。你刚才所说的修车老大爷的事例很有意思,它说明了一定的问题。在当今纯文学市场走势低糜的情况下,《小小说选刊》却每月拥有八十万的读者,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吃惊。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说白了,无外乎小小说贴近生活,在较小的篇辐内充持闪光的智慧和哲理,可以给人最具时效的启迪。一个修车大爷都能接受的文学,它的生命力还值得怀疑吗?

  张:请说说吉林的小小说创作队伍及发展前景。

  于:吉林的小小说发展应该说是比较薄弱的,宿将许行去世前,曾是全国的一面旗帜,他创作的小小说,很多篇什都为人称道。如《立正》、《最好的回答》、《姜老太爷的眼力》、《抻面条》等等。这是一个活跃的老人。他的去世对吉林乃至全国的小小说发展都是一个严重的损失。在全国,像江西、浙江都有所谓的小小说创作军团,作品之精不可小觑。我希望在吉林省,也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小小说,关心它的生存与发展。让吉林省的小小说创作日益丰厚起来。这样的势头现已有之。《小说月刊》把目光注视到小小说上,并且有不匪的成绩,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

  张:众所周知,您的小小说成名作是《杭州路十号》,请问在此之前,您写过小小说吗?

  于:可以肯定地说,写过,而且不止一篇。从我保留的剪贴本上可以查到十三篇,其中有五篇还是系列小小说。在这十三篇东西里,回头看,成型的不到一半,虽然它们也被发表出来了,但就其整体艺术质量来说,是非常低的。除了《市场(四题)》(这也是一个系列小小说),还有《麻脸》可以拿出来让大家批评外,其他的那些恐怕连被批评的资资格也没有了。虽然如此,我对这一时期的创作还是十分珍视的,因为它们是我小小说写作的一个台阶。没有这些幼稚的、青涩的作品,绝不会有我今天的小小说成就。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在适当的时候,让这些作品“重见天日”,这对我来说不但是个人的纪念,对许多初学小小说写作的朋友——尤其是年轻朋友——也是一种鼓励。他们看了这些作品,会长长地舒一口气,然后在心里说:于德北当初的东西也很臭,看来只要写下去就是有希望的。

  张:不少人说,《杭州路十号》是您的发韧之作,而《三笑》则代表您小小说创作成熟期到来,您个人赞同这种说法吗?

  于:基本上是赞同的。我的小小说发表篇数比较少,粗略地算一下,大概还不到一百篇。可以这么说,写到《三笑》的时候,我已经从盲目的创作向清醒的创作转化。所谓盲目的创作就是见什么写什么,写什么发什么,表面上树叶很多,实际却看不到根系。而写到《三笑》,我觉得自己应该专心地关注某一个领域、某一个点,比如说平民——普通人身上最普通而又最有代表性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牵系着小小说的命脉。严格意义上讲,《三笑》是一篇没有故事的小小说,但每一个读过它的读者都无法拒绝扑面而来的浓郁的气息对他心灵的浸染,他们会产生共鸣,他们会觉得这就是他们的日子,也是他们想要的日子,更是他们每天不得不面对的日子。从《三笑》往后,我越来越注重语言的运用,越来越注重追求细节的“绝对”真实。

  张:从《三笑》至今,十几年过去了,您认为您的创作的转折到来没有?或者说它们会在什么时间到来?

  于:变化是正常的,这符合辨证法的规律。一个作家的创作应该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家也很可能重复自己,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但这一切的一切的目的,最终是要——升华自己。今年《小小说选刊》第 5期上选了我的《秋夜》,而且它也上了杨晓敏 老师的《一个人的排行榜》。如果仔细看,读者会发现其后的一系列作品,包括《温暖》、《送灯》、《雕塑》、《一瞬》、《酒事》、《清凉如水》等等,在这些作品中,我让我笔下的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背负了巨大的人生使命,我要让他们告诉大家即使是最微小的生命,也可以绽放无比璀璨的光华,这光华可以照耀人、鼓舞人,让大家忘记生活的苦难。小小说绝对不是无病呻吟的艺术!我由“无为”向“有为”内转,花费更多的精力在“生活”这件事的本体上。我从来没有像这一时期这么着重“作家的使命”。

  张:小小说能有今天的辉煌,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扎根开花的结果。

  于:是“平民艺术”的胜利。

  张:谢谢您能在繁忙中接受我的访谈。再会。

  于:甭客气。再会。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